主办单位: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

投稿邮箱:tyfszzs@126.com

你的位置: 首页 » 论文鉴赏 » 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课程教学中的地位及实际应用

体育风尚封面

主管单位: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

主办单位: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

出版周期:月刊

编辑出版:体育风尚杂志社

国内刊号:CN 44-1641/G8

国际刊号:ISSN 1674-1552

邮发代号:46-265

开本:16开

语种:中文

投稿邮箱: tyfszzs@126.com

《体育风尚》
投稿邮箱:tyfszzs@126.com
论文鉴赏

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课程教学中的地位及实际应用


发布时间:2020-05-25 阅读数:556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在我国的深入推行和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成为教育教学的主要追求目标,对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一定的变革。在这个发展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自身具有的教育意义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受到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提出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其中,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地位逐渐提升,但是受到应试教育制度的限制,在当前的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学习仍存在些许问题。本文将主要围绕着如何促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课程教学的实际应用进行讨论分析。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高中语文课程教学;地位;实际应用

一、 中国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课程中的地位影响

(一)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传统文化的地位不断提升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行,重视优秀传统文化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要求将优秀传统文化引入课堂教学,提高教师对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在带领学生进行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在学习教材选编内容之外,教师要具备拓展意识,将优秀传统文化引入课堂,拓宽学生的眼界和知识面,积累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知识储备,培养学生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

(二) 对学生的身心和谐发展具有独特的促进作用

中华传统文化历经上下五千年历史长河的洗礼而熠熠生辉,为今天的我们留下无数宝贵的精神财富,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知识和道理,对今天我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都具有积极的指导和启发作用。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而言,正处于青春期成长的关键阶段,身心发展尚不成熟,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方面尚未成型。在带领学生学习和欣赏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确立积极向上的人生志向和思想价值观念。用优秀文化的力量去促进学生人格形成及身心的和谐发展。

二、 当前中国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 以考试作为学习的导向

高中阶段的学生和教师都面临着巨大的高考升学压力,尤其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背景之下,大部分家长将教育看作相对功利性的活动,希望学生能够通过高中学习顺利考入好的大学,对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要求以有助于高考为一切原则。教师和学生在这一高压环境下,在学校的教学和学习生活中,往往就会不自觉地将学习的重点偏向高考考试所规定的内容,对于考试所需要的知识则重点学习,对于高考不重要的内容就一带而过甚至忽略不学。这种以高考指挥棒作为学习全部目标的教学和学习模式,对高中阶段优秀传统文化走入课堂带来一定的难度。

(二) 语文课堂教学的束缚

高中阶段教师除了面临巨大的高考升学压力之外,还承担着繁重的语文教学任务,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保证学生在应试教育制度下的高得分,在组织学生学习文言文或者古诗词的过程中,将学习的重点放在语文的工具性方面,忽略了人文性学习,将古诗文或古诗词进行结构的分解,将文中包含的特殊语法现象挑拣出来让学生进行重点学习的记忆。整个学习过程的重点集中在学生对知识的记忆,文本的翻译和做题工具性知识的掌握上,将具有教育意义或者熏陶作用的完整古诗文人为地解析,无法在真正意义上发挥传统优秀文化对学生积极影响和促进的作用。

三、 中国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课程教学中实际应用的策略

(一) 转变教育观念,为学生提供接受传统文化熏陶的外在大环境

针对当前教育功利性的大环境,教师和家长在高中阶段学生的要求方面片面注重成绩,学生所能接受到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对较少,这就需要教师和家长从根本上转变传统的、功利性的教育理念,为学生营造一个有利于传统文化知识学习的大环境。让学生在学校学习阶段不仅仅可以通过教材内容、教师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补充拓展来丰富学生的知识面,家长在日常生活中为学生营造一个国学经典学习的环境,在家长和教师双重带动下,转变教育环境,打造一个有利于传统优秀文化传承和发扬的外在教育环境。

(二) 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注重情感渗透

教师需要意识到传统文化编订在语文教材知识之中,不仅仅是为了提高学生语文基本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培养学生美的情感,让学生在优秀经典之中感受人生哲学、明白更多道理,在优美的古典文学之中享受美的熏陶,促进完善人格的形成。那么教师在学习古诗文等内容时,转变片面注重工具性学习的教学方式,将情感的渗透与熏陶作为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例如,在学习苏轼的《明月几时有》这首千古名篇佳作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配乐朗诵和歌唱的方式,让学生感受诗词的韵律和美感,在理解的基础上发挥想象描述学生通过这首诗词的所看、所想,不仅有利于学生更深层的理解诗词内容,还能够让学生真正走进这首诗词的背后,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产生共鸣。

四、 总结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历经历史的洗礼后仍然散发耀眼的光芒,中华传统文化对今天的我们仍有着重要教育和启迪意义。在新课程改革的时代背景下,要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将传统文化融入高中阶段语文课堂教学之中,转变教师传统教育观念,為学生的优秀传统文化学习提供一个有利的外在环境,通过教学前潜移默化的影响,促进学生知识的丰富积累,促进健全人格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晓明.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意义和做法[J].教育导刊,2016(4).

[2]梁振桂.试论语文教育与传统文化底蕴的培养[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5).

[3]沈千帆.弘扬传统文化与建设首善之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作者简介:

张亚潇,甘肃省白银市,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第五中学。


编辑整理:体育风尚杂志社官方网站